9
网球
5
预测游戏
社区
评论
分享
关注我们

蒂姆談到納達爾:「我對與他在法網的兩場決賽感到非常自豪」

Le 31/01/2025 à 06h08 par Clément Gehl
蒂姆談到納達爾:「我對與他在法網的兩場決賽感到非常自豪」

已退休的多米尼克·蒂姆談到了他在法網的兩場決賽,這兩場比賽都輸給了拉斐爾·納達爾。

他表示:「老實說,現在我對那兩場與他的決賽感到非常自豪。打入大滿貫決賽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。能夠達到那裡是非常困難的。

兩周的賽事競爭非常激烈,如果你去想的話,我有兩次機會與法網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對決。

拉法(納達爾)贏得了14次該項賽事的冠軍,並且兩次是在我面前獲得的。這是讓我自豪的事情。第一次決賽進展得不是很好。

那是我第一場大滿貫決賽而我幾乎沒有任何經驗。反過來說,第二場是一場精彩的比賽。

我對這兩場比賽都保留了美好的回憶。我試著展示我最好的網球。

最讓人沮喪的事情之一是,當你在比賽開始前剛在場上熱身時。解說員開始列舉他在法網的所有冠軍頭銜。

人群變得越來越瘋狂,噪音越來越大,越來越高。對於對手來說,這是非常令人沮喪的。

事實上,這很奇妙,因為群眾激動起來,一切突然變得瘋狂。

你是在對抗一位絕對的網球傳奇,而這樣的事情只是確認了這一點,但沒錯,就當時而言,我可以向你保證這非常令人沮喪。」

ESP Nadal, Rafael  [1]
tick
6
6
6
AUT Thiem, Dominic  [7]
4
3
2
AUT Thiem, Dominic  [4]
3
7
1
1
ESP Nadal, Rafael  [2]
tick
6
5
6
6
Dominic Thiem
Non classé
Rafael Nadal
Non classé
评论
Send
Règles à respecter
Avatar
À lire aussi
影片 – 上海2017:費德勒火力全開,納達爾遭連續愛司球狂潮橫掃
影片 – 上海2017:費德勒火力全開,納達爾遭連續愛司球狂潮橫掃
Jules Hypolite 09/10/2025 à 19h31
2017賽季期間,羅傑·費德勒與拉斐爾·納達爾的經典對決再度成為焦點,兩人全年四度交鋒(澳網、印第安泉、邁阿密及上海),均由瑞士天王拿下勝利。 在上海大師賽決賽中,費德勒以6-4、6-3的比分壓制老對手,以36歲之齡奪得該賽季第三座大師賽金盃。 狀態火熱的球王在首盤3-2領先時上演完美發球局,連續轟出四記愛司球(兩記追身、兩記外角)。這個僅耗時50秒的完勝局讓納達爾毫無招架之力。...
一年前,納達爾宣布退休:銘刻網球史的瞬間
一年前,納達爾宣布退休:銘刻網球史的瞬間
Jules Hypolite 10/10/2025 à 20h15
2024年10月10日,拉斐爾·納達爾宣告終結傳奇職業生涯。這則震撼消息獲得數百萬球迷致敬。時隔一年,感動依然鮮明如昔。 就在整整一年前,網壇迎來重大轉折點。當時38歲的納達爾透過社群媒體發布影片,正式宣布高掛球拍。 這項消息不僅令「馬洛卡蠻牛」的廣大粉絲心碎,更震撼了整個體壇。納達爾於同年11月戴維斯盃決賽階段後,正式為職業生涯畫下句點。 在這位紅土之王23年的職業巡迴賽生涯中,共斬獲92...
費德勒經紀人戈席克談論:「他真正的同世代對手是羅迪克、沙芬、休威特……」
費德勒經紀人戈席克談論:「他真正的同世代對手是羅迪克、沙芬、休威特……」
Jules Hypolite 09/10/2025 à 18h29
費德勒、納達爾、喬科維奇——這組傳奇三重奏,其實未必屬於同個世代。長期擔任費德勒經紀人的東尼·戈席克,針對這個常被忽略的差異提出了他的分析。 羅傑·費德勒、拉斐爾·納達爾與諾瓦克·喬科維奇,各自以輝煌紀錄、獨特天賦,以及為球迷獻上的史詩級對決,共同鐫刻了網球史的篇章。 然而,費德勒比兩位對手年長,當納達爾與喬科維奇陸續崛起與他競爭時,他早已累積了豐碩的職業成就。 在安迪·羅迪克的最新播客節目...
費德勒、納達爾、喬科維奇、莫瑞:球員們的手經常承受嚴峻考驗
費德勒、納達爾、喬科維奇、莫瑞:球員們的手經常承受嚴峻考驗
Arthur Millot 09/10/2025 à 15h27
它們曾高舉獎盃並寫下難忘的勝利。羅傑·費德勒、拉斐爾·納達爾、諾瓦克·喬科維奇和安迪·莫瑞的雙手,堪稱全球體壇最著名的工具。然而這些精密武器數十年來始終承受著極限挑戰。 人們總將費德勒與優雅流暢劃上等號,但即便這位瑞士大師也曾經歷劇痛時刻。2014年他坦言長期受手指關節疼痛困擾,甚至擔心在激烈對攻時球拍會脫手。 「無人知曉,但雙手一直是我的弱點。我獨自承受著痛苦。」 納達爾雖常因膝蓋與腳部傷...
288 missing translations
Please help us to translate TennisTemp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