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
网球
5
预测游戏
社区
评论
分享
关注我们

Kyrgios 為 PTPA 的投訴辯護:「球員對他們的收入不滿意」

Le 19/03/2025 à 11h38 par Arthur Millot
Kyrgios 為 PTPA 的投訴辯護:「球員對他們的收入不滿意」

PTPA 已對職業網球管理機構提出投訴。

由 Djokovic 創立的該組織希望改變男子和女子巡迴賽的管理方式。他們特別批評了賽程安排、排名系統以及使用的球類型。

Nick Kyrgios 也參與了這項行動的推動。這位澳洲選手在 Sky Sports 的採訪中解釋道:

「我認為人們早就知道幕後發生了一些事情。Pospisil、Djokovic 和我都想為改變我們這項運動的未來做些什麼。

我知道球員們對目前網球界發生的一切都不滿意。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一份超過 100 頁的投訴,但我不想深入細節。

我盡可能地參與了這項行動。今天這件事發生了,這對網球來說是特別的。

網球是唯一沒有球員協會的運動,這也是 PTPA 存在的主要原因。這是我們的首要目標。

幾乎每週所有球員都在使用不同的球,這在職業層級不應該發生。ATP 擁有太多權力,但它不應該濫用這些權力。

這就是像這樣的行動會帶來改變的地方,因為你必須向他們展示事情應該如何運作。過去幾年這方面做得並不好。

最終,球員們對他們在巡迴賽中獲得的收入相比其他運動並不滿意,我認為這是主要原因之一。」

這位澳洲選手目前正在佛羅里達州,他將在邁阿密大師賽 1000 的第一輪對陣 McDonald。

USA McDonald, Mackenzie  [Q]
6
3
4
AUS Kyrgios, Nick  [PR]
tick
3
6
6
评论
Send
Règles à respecter
Avatar
À lire aussi
回顧 - 2023年戴維斯盃:辛納在準決賽從喬科維奇手中挽救三個賽末點的奇蹟之夜
回顧 - 2023年戴維斯盃:辛納在準決賽從喬科維奇手中挽救三個賽末點的奇蹟之夜
Arthur Millot 21/10/2025 à 10h30
「有些夜晚,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」:這句話或許正是對2023年11月25日馬拉加網球之夜的最佳寫照。在這場義大利與塞爾維亞的戴維斯盃準決賽中,揚尼克·辛納與諾瓦克·喬科維奇的正面交鋒譜寫了一場真正的史詩對決。 比賽以爆炸性的局面展開。辛納率先掌握節奏取得優勢(6-2),但喬科維奇以慣有的韌性在第二盤強勢反擊,同樣以6-2回敬對手,將戰局扳平。 正當場內多數觀眾認為比賽將倒向塞爾維亞球王時,劇...
ATP/WTA:誰將奪得年終總決賽門票?
ATP/WTA:誰將奪得年終總決賽門票?
Arthur Millot 20/10/2025 à 09h32
爭奪都靈總決賽資格的競爭日趨白熱化,很可能會出現驚人結果。雖然已有四個席位確定由阿爾卡拉斯、辛納、喬科維奇和茲維列夫拿下,其餘候選者的壓力正持續攀升。 首先是菲利克斯·奧格-阿里亞西姆,原本被認為機會渺茫,但近幾週狀態大幅回升。他在布魯塞爾剛奪冠,對直接競爭者洛倫佐·穆塞蒂形成壓迫。目前他以3145分緊追在義大利選手(3485分)之後,僅差340分。隨著巴塞爾、維也納(ATP500賽)及最重要的...
松加:「阿爾卡拉斯現在稱霸,但若面對三巨頭會如何?」
松加:「阿爾卡拉斯現在稱霸,但若面對三巨頭會如何?」
Jules Hypolite 19/10/2025 à 22h15
在接受《環球網球》專訪時,喬-威爾弗里德·松加談及卡洛斯·阿爾卡拉斯。這位前世界第五認為,儘管這位西班牙新星現今主宰巡迴賽,但要與他這一代的傳奇球員相比仍非易事。 若卡洛斯·阿爾卡拉斯對上三巨頭會取得怎樣的成績?許多退役球員都曾試圖回答這個問題,部分人認為阿爾卡拉斯或許能比費德勒、納達爾或喬科維奇更強。 松加坦言,自己曾希望看到阿爾卡拉斯與他那個世代交鋒——那個由三巨頭與眾多頂尖選手組成的黃金...
「觀察諾瓦克如何備戰2026賽季將會非常有趣」,亨曼談及喬科維奇時如此表示
「觀察諾瓦克如何備戰2026賽季將會非常有趣」,亨曼談及喬科維奇時如此表示
Adrien Guyot 19/10/2025 à 08h12
在六王錦標賽四強戰落敗後,諾瓦克·喬科維奇能否出戰ATP年終總決賽仍是未知數。 這位38歲的球員始終以退役前再奪一座大滿貫為目標,並確認不會在近期結束職業生涯。前職業球員提姆·亨曼針對這位塞爾維亞傳奇的賽季表現與未來發展發表看法。 「本賽季他打進全部四大滿貫四強,這確實是項成就。但問題在於晉級四強之路的消耗——必須連贏五場比賽,而當你進入四強後,面對的正是那些處於體能巔峰的年輕選手。當然,諾瓦...
288 missing translations
Please help us to translate TennisTemp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