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
网球
5
预测游戏
社区
评论
分享
关注我们

「他們以兩種不同的道路抵達巔峰」——沃蘭德里分析美網辛納與穆塞蒂的義大利內戰

Le 03/09/2025 à 15h37 par Adrien Guyot
「他們以兩種不同的道路抵達巔峰」——沃蘭德里分析美網辛納與穆塞蒂的義大利內戰

週三晚間至週四凌晨,男子單打最後一場八強賽將由揚尼克·辛納對決洛倫佐·穆塞蒂。這位世界第一兼美網衛冕冠軍將與同胞爭奪四強門票——穆塞蒂雖迎來職業生涯最佳賽季,但自法網腿傷後狀態穩定性有所下滑。

曾任職業球員、現任意大利戴維斯盃隊長的菲利波·沃蘭德里,對這兩位選手瞭若指掌。他在賽前數小時如此分析兩位年輕愛將的對決:

「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小夥子,兩人皆為網球而活,幾乎沒有其他雜念,但卻是風格迥異的球員與個體,擁有截然不同的成長軌跡。揚尼克(辛納)從出道就與職業選手交鋒,洛倫佐(穆塞蒂)則打到17歲仍參戰青少年賽事。」

「他們以兩種不同的道路抵達巔峰。洛倫佐即將迎來第二個孩子,揚尼克則離此階段甚遠。對洛倫佐而言最困擾的是選擇擊球方式,因為他什麼技術都能執行。」

「他天賦極高,每次來球都有多種處理方案,有時甚至太多。這點他已有進步:過去若未能按理想方式擊球會感到沮喪,如今更能接受這種情況。」

「我認為揚尼克是處理這項運動中最艱難環節的佼佼者,這方面他甚至比卡洛斯(阿爾卡拉斯)更出色。從本次對戰(丹尼斯)沙波瓦洛夫或溫網賽事可見,他懂得如何掌控關鍵時刻。」

「他內心充滿情緒,每個人都會在特定時刻恐懼,但差別在於如何管理這些情緒。揚尼克此刻雖是世界第一,但所有選手都想與他交手,因為他會將你逼至極限。」

「即使落敗,這場比賽對洛倫佐仍至關重要,因為能讓他明白還需精進之處。對戰揚尼克時,所有環節都必須完美無缺。」沃蘭德里向《隊報》如此斷言。

ITA Sinner, Jannik  [1]
tick
6
6
6
ITA Musetti, Lorenzo  [10]
1
4
2
评论
Send
Règles à respecter
Avatar
À lire aussi
勞力士巴黎大師賽決賽收視率揭曉!
勞力士巴黎大師賽決賽收視率揭曉!
Arthur Millot 03/11/2025 à 16h00
詹尼克·辛納在勞力士巴黎大師賽決賽中以6-4、7-6 [4]擊敗費利克斯·奧格-阿里辛的精彩對決,透過法國三台和Eurosport頻道吸引了近86.3萬名觀眾。 法國三台共有63.2萬名網球愛好者準時守候,被辛納展現的比賽強度與優雅球風所折服。與此同時,Eurosport則創下ATP賽事史上最高收視紀錄:平均觀眾人數達23.1萬,最高峰值更衝至31萬訂閱用戶。 這是該付費頻道首次創下如此佳績—...
比納吉:「我們已確認喬科維奇將出戰都靈」
比納吉:「我們已確認喬科維奇將出戰都靈」
Arthur Millot 03/11/2025 à 15h42
年終盛事即將到來,傳聞終於塵埃落定:諾瓦克·喬科維奇確定將參加ATP年終總決賽。38歲的塞爾維亞天王將再度挑戰眾家頂尖好手,爭奪世界球王寶座。 義大利網球聯合會主席安傑洛·比納吉表示:「我們已確認諾瓦克·喬科維奇將於下週在都靈出賽。由於這場賽事同時也將決定世界第一的歸屬,預計會是場精彩可期的對決。」 雖然這項確認消息令網球迷欣喜若狂,卻使得最後幾個晉級名額的競爭情勢驟變。隨著喬科維奇的確認參賽...
來看看辛納在巴黎奪冠後獲得的獎金吧!
來看看辛納在巴黎奪冠後獲得的獎金吧!
Arthur Millot 03/11/2025 à 14h47
在法國取得勝利後,雅尼克·辛納為本已豐碩的賽季收入再添近一百萬歐元。 他在2025年已累積超過1400萬美元獎金,職業生涯總獎金達到5100萬美元,這位新任世界球王已躋身網球史上最富有選手之列。 這筆1400萬美元的獎金包含了巴黎大師賽冠軍獎金,具體金額為946,610歐元。 以下為勞力士巴黎大師賽的總獎金分配詳情: - 冠軍:946,610 € - 亞軍:516,925 € - 四強...
10000分:辛納與喬科維奇並列ATP史冊
10000分:辛納與喬科維奇並列ATP史冊
Arthur Millot 03/11/2025 à 13h57
24歲的揚尼克·辛納剛達成自2009年ATP積分系統改制後,僅有諾瓦克·喬科維奇曾實現的壯舉。 這位義大利選手突破了一道象徵性門檻——連續兩個賽季ATP積分突破萬分大關,這是連多數球員想都不敢想的成就。 迄今為止,僅有喬科維奇曾展現如此穩定的統治力,在2011至2016年間連續六個賽季維持五位數積分。 辛納由此成為網球史上第二位躋身這座頂尖殿堂的選手,這項非凡成就充分展現其過人天賦與早熟實力...
288 missing translations
Please help us to translate TennisTemple